中西哲學對「美」有不同解說,但二者都認為「美」能透過感官呈現事物和諧統一的關係,同時也是崇高的精神與道德之所在。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年刊《覔Invisible》的學生編輯,在第拾叁卷以「美哉 Resplendent」為題,希望透過認識不同受訪者的專責事務、專業手藝和生活狀態,窺探其行事理念與人生態度,藉以尋覓「美」與「善」的心象,並予以肯定、表揚和關懷。

《覔Invisible》是國際學院通識教育年刊,由國際學院師生合作編撰。通過參與和實作,同學不但可訓練思維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更能融貫全人教育及通識的精神,走出課室,在日常生活中尋覓隱藏的知識。在生活中實踐所學,同學關注和投入服務社會,正體現了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的意義。從本院「專業中文」專修和中文通識的課程設計,到專屬培訓工作坊及個別老師指導,皆致力教導學生資料搜集及整理方法、語文寫作的竅門、匯報及訪問的溝通技巧,從而培養學生多角度及批判思維。將課堂所學的中國語文及文學知識,應用到大學生活及社會服務的層面,藉以提升教學果效,也讓語文學習跳出課室,推廣到跨學科層面及日常生活的領域。

在課程設計方面,學院通識課程「現代中文傳意」、「專業中文」專修課程如「漢語通論」、「企業及傳訊中文」等,皆為同學提供了全面的語文訓練。此外,還有定期舉辦的「編輯技巧工作坊」,邀請專業嘉賓分享「採撰」、「寫作」經驗等,務求讓同學在參與《覔》編採工作前能對構思主題、訪問嘉賓、撰寫文稿、校對修訂等方面有所認識,並作充分準備。通過參與和實作,同學可訓練思維及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融貫全人教育的精神。

本卷《覔》合共收錄20篇文章,由人文及語言學部老師指導逾40位學生編輯完成採訪及編撰工作。同學們訪問了多位不同界別人士的專題故事,包括浸大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鍾志杰教授,瞭解他如何將學院打造成良田美池桑竹之院;專訪名伶龍貫天先生及其團隊,感受他們對粵劇文化的熱誠;認識「雅趣聚緣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主席王碧影女士對弱勢社群的支援與貢獻;還有香港青年工業家林朗熙如何融合機械與人情等。

https://www.cie.hkbu.edu.hk/invisible/

國際學院署理總監梁萬如博士與同學暢談《覔Invisible》的理念。

同學在發布會上與會眾分享採訪及設定訪問題目技巧。

同學分享編採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