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部主辦、台灣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協辦的「中西文學的省思」講座已於5月28日圓滿結束,吸引港、台兩地學生參加。兩位學者分別以西洋戲劇和中國古典詩為例,以不一樣的視角欣賞戲劇和古典詩,衝擊同學固有的想法。

首場講座由清大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羅仕龍博士主講,主題為「非線性的世界,最荒謬的劇場」。羅博士以貝克特的《等待果陀》、尤湼思柯的《秃頭女高音》、《課堂》、《椅子》為例子,思考戲劇與人生的關係。「沉默」代表甚麼呢?「等待」又是象徵甚麼呢?以問題啟發大家的思維。

次場則由清大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李欣錫博士主講,題為「從古典詩創作的角度思考詩中人的位置、動作與情感意向」。李博士以多首經典的絕句、律詩和排律等古典詩歌,剖析詩中的動詞、時間和位置等的作用,並指出相同的元素,置於不同的作品中,何以呈現完全不同的情感意向。

國際學院副學士課程(人文及語言學部)副課程總監Dr. Theresa Cunanan感謝兩位教授的分享:透過這次兩校的合作,為同學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國際視野。

人文及語言學部高級講師兼中文組統籌鄭瑞琴博士認爲:兩位學者從不同視角檢視中西文學經典作品,豐富同學的文學知識和提升同學鑑賞古典文學的能力。

*本活動獲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Fund贊助

港、台兩地師生參加中西文學的省思講座,並由學部副課程總監Dr. Theresa Cunanan(上排左一)頒贈紀念錦旗予羅仕龍博士。

羅仕龍博士(上排右二)的演講非常精彩,且極具啟發性。

羅仕龍博士與同學們分享荒謬劇的作家沙特和卡謬創作的精髓。

學部高級講師兼中文組統籌鄭瑞琴博士(上排左一)頒贈紀念錦旗予李欣錫博士(上排中間)。

兩位專中課程的蔡雅雯同學和馮佩儀同學擔任講座司儀。

講座除了線上的參加者,還有課室的現場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