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境局的數據,香港人平均每日製造超過2,300公噸家居廚餘,佔都市廚餘量65%,當中的98%會被運到堆填區處理。在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及環境運動委員會資助下,食德好與浸大國際學院舉辦第二次「家居廚餘狀況」調查及發布會,調查內容分為家庭煮食習慣、廚餘意識、和煲湯及菜式煮食情況三方面。

每個煮食家庭均在所難免會製造家居廚餘,為掌握現時各區市民家居廚餘情況,食德好與學院「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師生,於2018年3月至4月在全港18區以隨機抽樣形式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數目為603份,目的為獲取到家庭煮食決策人的意見。

負責問卷調查的「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副學士一年級同學鍾伊琪及陳葆洳於調查及發布會講述調查報告的結果。鍾伊琪同學表示,從調查發現,受訪者家中掉棄的廚餘種類主要為湯渣,其次為已變質的食物。而受訪者家中常見出現廚餘的成因主要為較多不能食用部份,其次就是經常錯估用膳份量、過度購入食材、不滿意食材新鮮度。但其實除第一個選項,其餘三項都可以避免的。此外,六成受訪者認為家庭產生的廚餘量的程度是非常輕微和輕微,可見市民認為家中的廚餘量佔垃圾不算多,亦認為自己所掉棄的量不嚴重。然而,家居廚餘不是一家半家的事,而是家家戶戶的合計,當中還未計算在預備煮食過程中所產生的非食用的廚餘,故此大眾低估家居廚餘的影響。

陳葆洳同學則表示藥材湯為最受歡迎的湯種,製造的廚餘亦最多,其次則為瓜湯。而當中最常見的廚餘為藥材、骨類、吃不完的部份或一些較少人食用的皮類。而最受大眾歡迎的菜式種類為菜類,其次則為豬類。而其中最常見的廚餘為菜頭菜尾、骨類、佐料或一些較少人食用的皮類。編排菜單的種類時,普遍市民只看當天食材價格決定菜單,從而做成非預算購物,有機會買入過量、不新鮮、不合用的食材。

學院「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學科統籌胡麗恩博士亦在是次調查及發布會指出,雖然市民對廚餘問題的認知程度較低,但他們亦樂於在家中先進行初步廚餘分類,以配合消減廚餘的措施。因此,她呼籲政府應更積極推動減少廚餘的文化,讓市民明白廚餘對社會、經濟和環保方面的影響,在全港18區和各飲食行業宣傳廚餘源頭分類和回收等概念, 並積極在社區推行廚餘回收及循環再造計畫。最後,食德好的吳嘉晉先生倡議商界減少單一貨品捆綁銷售,並建議政府推行食物捐贈減稅、爭取分區廚餘收集和加強食物教育。食德好與國際學院希望各界參考此調查報告的結果後,會有不同方面的反思及對策,在個人方面可在家中出一分力減少產生廚餘。

 

國際學院同學今年在食德好擔任暑期實習生,幫忙舉辦環保教育活動,推廣低碳生活,並於發布會中講述是次調查的結果。

調查顯示,四成受訪者指湯渣是家中最主要掉棄的廚餘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