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宇是我第一年來CIE任教媒體設計的學生,當年對他的印象是個子高高丶面帶微笑,用心又認真的學生。他與幾位很要好的同學在品牌設計的group project 裏表現出色。從品牌的資料蒐集丶分晰見解丶從而找出最理想的方案策略及完成設計作品,都非常成熟及出色。學習上遇到的難題,他都能沉住氣地解決,願意接受挑戰。

康宇的分晰及表達能力很出衆,完成副學士學位後,繼續在浸會大學繼續升讀綜合傳播管理學社會科學學士(ICM)。畢業後他全職做媒體相關工作又兼讀香港大學的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MCCC)碩士,現在赴芨英國劍橋大學就讀博士課程,研究創意科技產業的發展。

今次有幸邀請康宇為我們分亨一下個人的學習經驗及見聞,希望鼓勵剛入學的同學找到個人志趣。

社會學,廣告人

我在2011年入讀浸會大學國際學院CIE,修讀創意數碼媒體設計(CDMD)課程,有幸遇上一班非常友好的老師和同學。除了學習設計技巧,CDMD課程更開拓了我的藝術眼光,亦令我學懂欣賞設計背後的人文價值。匆匆兩年,其後我在浸大繼續升讀綜合傳播管理學(ICM)。由於對媒體設計有了基礎認識,在ICM讀書和做Group Project時更加得心應手。相比起其他院校的課程,ICM所接觸的媒體類型和課題非常多元化,涵蓋廣告、公關、新舊媒體等等。

畢業後的我對於廣告業滿腔熱情,當年在ICM任教的老師Tommy (現港大社會學助理教授)就介紹我到一間4As廣告公司見工。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認識一間本地Digital Marketing初創公司的老闆,為了每個月多出一千幾百的人工我拒絕了4As公司的offer, 轉到這間成立不夠一年的Start Up做Online Content Marketing (當時全公司只有6個人)

在廣告行業發展,有些人偏好走入4As公司,因為大公司可以照顧大客,而大客有較多預算可以做上天下海的大型宣傳,成功感是小型公司無可比擬的;而我在小型公司學到的卻是靈活變通。因為資源有限,時常一個人要身兼多職,吸收經驗(撞板)的機會必定比其他人多。小型公司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晉升機會較快,我在Digital公司一年多,已經做了個掛名的Assistant Manager(實情是公司有9個同事,6個都是Manager),負責一些一萬幾千的蚊型Social Media Campaign。全靠在BU4年打好根基,當年能夠在職場一夫當關。

雖然廣告業的顧主一般都重視經驗多於學歷,2015年我還是決定要到港大進修及收讀Master Degree。部分原因是介意自己的副學士出身,內心有一股無形的自卑感,自覺比不上在三大畢業、或者UGC浸大的傳理同學。直到於港大求學,才發現自己過去所學的比其他同學毫不輸蝕。我在港大亦初試以社會學角度看待創意、文化設計和藝術,霎時腦洞大開。

廣告人研究的是廣告Campaign為何能夠大賣,而社會學人看待廣告、甚至任何媒體,關注的是內容背後的意識形態:為什麼用戶願意在網上轉發廣告內容?為何清潔用品的宣傳都是針對女性?什麼東西能夠代表香港?細心思考,原來一個好的廣告人,已經具備了社會學家的時事觸覺。從事文化研究的社會學者將這些想思概念化,加上研究實證,在這個紙醉金迷的商業社會,提醒我們文化的重要價值。

歸根究底,媒體廣告就是要為品牌創造價值,但價值又是什麼呢?是品牌形象?是購買力?這些都沒有錯。但我認為一個品牌最重要的,是她的人文價值,她對社會和文化帶來的影響。作為浸大的師兄,希望新入學的同學在上堂學習之餘不忘多關心社會,擴闊見識,他日必有所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