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科學部實用哲學科於十月舉辦了「ChatGPT與知性德性 (epistemic virtue)」的客座演講。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助理教授黃柏恒博士受邀分享他對使用ChatGPT潛在風險的見解,以及用戶應如何應對這些風險帶來的挑戰。
黃博士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技術倫理學家,研究人工智能及其他新興技術的社會、倫理和政治方面的問題。他先解釋像ChatGPT這樣的語言模型如何迅速地生成相關回應。粗略來說,ChatGPT通過分析從互聯網和用戶反饋等獲取大量訓練數據,透過計算詞序中字詞相關性的概率生成詞序。此過程不一定基於真確性,故可能導致錯誤陳述。由於ChatGPT對其生成的詞序的真確性缺乏真正理解,它可能出現「幻覺」現象,帶來信息災害和錯誤信息的風險。當它被視為是個可靠的知識來源時,便會引發跟知識相關的倫理問題。例如,ChatGPT 有時會提供不存在的參考資料。黃博士舉例說, 在2023年,一位紐約律師在法庭上引用了ChatGPT提供的虛假案例,最終被法官識別出來。
就著負責任和合乎道德地使用ChatGPT,黃博士提出幾項解決方案:培養知性德性、克服認知偏見,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些人工智能時更留意使用技巧和指引。他敦促學生需學習ChatGPT及其他人工智能工具的概念與應用,以應對未來的知性上的挑戰,並將潛在風險帶來的影響降至最低。一些當代哲學家正在建立德性知識論,旨在回答「什麼是卓越的思考者?如何培養知性德性?」這些哲學問題在生成性人工智慧年代變得愈加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