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傳理學院碩士班與媒體及社會傳播學本科生一行29人,月初從北到南走訪印度。其中一站是位於孟買市中心的洗衣區。洗衣場Dhobi Ghat歷經百年,是傳統的男性「賤業」,並在此衍生一個過千人的貧民社區。(撰文: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媒體及社會傳播學三年級:資珉)

旅巴停在馬路旁,探望窗外,數以千計高懸的衣服把洗衣場「覆蓋」,甫下車,拿着小商品的婦女及兒童撲來,把旅巴包圍。此刻明白,不少外國人拿着相機在路橋邊拍攝下面的洗衣場,難怪有人說印度有「貧窮旅遊經濟」,將貧民窟作為景點。

避開婦女及兒童的兜售,沿石梯往下走,四周的高樓大廈變得愈來愈高,洗衣場的景象霸佔了眼球。我們20多人進去,「洗衣導遊」用夾着印度口音的英語跟我們討論「門票」。「600盧比(約67港幣)一個人,帶你們進去看」。望着彎曲陰暗的交錯小巷, 裏面影影綽綽的洗衣工人半裸着上身,赤足站在污穢的水池中,我們實在沒有勇氣貿然走入。一番討價還價後,最終以「300盧比(約33港幣)一個人」成交。

入場觀看須鼓起勇氣

洗衣場通道狹窄,地面濕滑,我們分成兩組,隨不同的「頭目」進入參觀。幾千件衣物隨風飄揚遮蓋天空,場內共有800多個洋灰水槽,每個水槽旁有一塊洗衣石,政府在固定時間供水 ,再向洗衣匠收取租金。洗衣在印度是世襲的職業,代代相傳,千餘名有「Dhobi」這個姓氏的洗衣匠宿命於此,不過雖已不受此限,洗衣仍是賤業,一天十餘小時的工錢大約200盧比,相當於25港幣。

如今,雖然洗衣進入電氣化時代,但這座古老落後的洗衣場仍然生意興隆,因為印度底層民眾是超低成本的勞動力。百年積累下來的洗衣經驗讓整個孟買都成為其固定客戶,富人、窮人、醫院、酒店都會把所需清洗的物品送來。然而,貧窮就像那800個水泥洗衣池一樣,世代相傳。

「賤業」代代相傳

伴隨着愈來愈濃烈的洗衣粉,漂白水以及化學藥水的味道,俯視飄揚的衣服,牀單和洗衣池,感覺是:震撼;仰看飄揚的衣服和牀單,感覺是:壓迫。一個一個密密麻麻混濁的洗衣池像一個一個牢籠,百年來在此囚禁着世世代代的洗衣匠,更有剛學會走路的兒童,站在較他們還高的衣物堆裏,度過童年。參觀期間不斷湧來一些當地人,兩三句介紹後,就說“It is very hard jod.”(這是很辛苦的工作),接下來的意思就是該給小費,想起卡夫卡的《飢餓藝術家》,是怎樣的貧窮,會讓貧窮的人販賣自己的貧窮呢?

洗衣場不遠處,霧霾中的孟買天際線是一座座摩天大樓,能操中英文的印度導遊又開始滔滔不絕,貧與富,新與舊,創新與傳統,這裏恰如其官方旅遊宣傳的那樣“Incredible India”(不可思議的印度)。

請按此查看都市日報的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