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體驗 · 環球視野

新加坡學術及文化交流團


持續性地球發展有賴現代科技

2013年6月25-29日
交流團領團老師:朱允中博士、李寶女士


交流團主題為「現代科技建成可持續發展地球」,而新加坡在綠色能源和水源處理方面都有出色表現。她的文化多樣性,為學院18位副學士同學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台,與各種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流。

在5天的行程中,同學參觀了新加坡最大的Senoko發電站。該站使用天然氣並採用高效能的聯合循環發電系統,提供更為潔淨的能源。此外,同學還參觀了濱海堤壩及新生水訪客中心,學習新加坡的蓄水防洪和水淨化等先進技術。

在文化交流方面,同學參觀了亞洲文明博物館、市區重建局中心和新加坡國家博物館,以對新加坡作出更深入了解。品嚐當地美食是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家嚐遍了多種地道美食,包括沙爹、肉骨茶和海南雞飯等。

遊學團最精彩的部分是與當地教師和學生作面對面的交流。薩維奇教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以「新加坡作為城市國家:評論其作為一個成功的城市典範」為題的演講, 令同學感受最為深刻。此外,由淡馬錫理工學院學生在「綠色能源研究中心」和「互動數字媒體亞洲中心」示範的項目均讓我們的同學眼界大開。有同學更表示,與 當地學生建立的友誼比當地馳名的斑蘭蛋糕更為可貴,這也是他們從新加坡帶回來最珍貴的紀念品。



"體驗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精神"

劉寶丹 (心理學,二年級)


經過五日四夜的新加坡文化之旅,我帶走的除了是友誼之外,重要的當然是在新加坡的所見所聞,體驗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精神。原來親身去感受,印象比只是在讀書本上汲取知識來得更加深刻,更加真實。而且有些知識是書本不能夠帶給你的,就如當地風土人情,都是要透過親身體驗才能透徹的了解。

香港有很多東西都值得向新加坡學習,其中一樣是當地人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新加坡很多地方都種滿樹木,即使是商業區也有綠化地帶,而且新加坡政府很用心去推廣環保,例如建立大型溫室去讓市民去了解大自然。除了環保,亦希望透過綠化改善他們的居住環境。新加坡接近赤道,所以相對較炎熱,但是綠化環境可以令新加坡的氣溫比原本的低一至兩度,可以更舒適地居住。新加坡的水資源比較缺乏,因此他們努力去研究將水循環再用,藉以改善水源短缺問題。我們的旅程其中一站是參觀新生水廠,我們除了認識到新加坡循環用水的技術,及如何將用過的水循環成可食用的水外,更加重要的是明白到水資源珍貴之處,從而珍惜我們每天都會用到的水資源。

除了環保之外,新加坡人之間的相處都很值得我們去學習,新加坡是一個很特別的國家,他們主要有四種不同種族的人,分別是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及少數民族。面對民族多樣性的環境,但他們仍然可以和平地共處,雖然曾經面對過民族間的衝突,但他們懂得從歷史中學習,學習和不同民族的人相處。反觀香港,我們的社會都有不同種族的人,但仍存在種族歧視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和不同民族的人去和平共處。

最後,這個旅程讓我對新加坡有了很多認識,也讓我的視野更加廣闊。這個旅程讓我有很多新的體驗,例如可以近距離接近野生動物,可以在新加坡最頂尖的學府聽演講,這些體驗為我的學習生涯生色不少。


分享:



"了解新加坡的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

黃文成 (傳理學,二年級)


一連五天的新加坡文化體驗交流團,讓十八位來自不同專修的同學聚首一堂離開香港到外地作學術及文化交流,能夠參與其中,我當然早已雀躍不已。「啊!原來新加坡位處馬來西亞的下方,更是一個比香港面積還要小的國家。」這是我出發前翻開南亞地圖才知道的。一個比香港面積還要小的國家,物價指數高企的小國,發展步伐之快卻非周邊國家所及。我抱著一個敬佩之心參與是次交流活動,希望能夠藉此了解新加坡的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第三天到Temasek Polytechnic 與當地學生作交流,他們在課業實習的成績相當優秀。但我更為欣賞他們心中全然沒有種族隔膜的存在。學校是社會的縮影,當我們走到當地街頭,不同種族的人能真正的和諧共處,溝通亦不成問題,更可在同一家店內工作。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教授為我們準備的講座,就提到新加坡政府早於七、八十年代就意識到種族共融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所以早已推出一系統的政策,銳意改善此問題。席間,教授又跟我們談及到一些香港的敏感政治話題,他不避諱的道破一些問題的癥結處。套用教授的一句說話「若深知問題的癥結處,就應立即拿出勇氣想法解決,不要得過且過。同樣而言,學習生涯如此,工作奮鬥如此,放眼社會如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