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齡化成為全球問題,我們如何應對才是?銀杏館(Gingko House)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答案:「長者就業。」應對人口結構轉變的一切奇謀妙策,盡在於此。銀杏館目前僱用了一百多名長者員工。創立至今,共僱用了超過二千名長者!「銀杏館」已被廣泛認同為香港最成功的社會企業之一,在業界開創了長者就業的先河。

銀杏館和教育界結緣

2016年,銀杏館一間分店經營一年後被業主終止租約,引發公眾關注社會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當時,浸大國際學院商學會的顧問和講師,聯絡了銀杏館的負責人,希望能夠盡點綿力,幫助社企渡過難關。其後,銀杏館負責人透過學院的企業探訪活動,為同學們講解整個搬遷的過程,讓同學瞭解社企經營決策,如餐廳的選址、申請營業牌照的程序、僱員權益及福利等。

此外,銀杏館亦為各大專院校提供不同的實習機會。有次暑期實習結束,同學們說實習導師帶着大家參觀大廚房,見到老師傅們的功架,都五體投地,說不出話來。後來,當講師們參觀大廚房的時候,老師傅都說,在一班後生仔女面前做菜,感覺像年輕時自己跟着師傅學習一樣。我們明白的,因為教書的時候,若有學生說出和我的教授一樣的意見,我們也有這種的「傳承」感覺,是非常美好的。

香港陷入疫症恐荒,學院的同學自發為銀杏館愛心飯盒服務製作了一段宣傳片,為銀杏館同仁打氣。年輕一代滿載同理心,老師亦為學生感到驕傲。
片段來源:銀杏館Love Project - 「口罩天使」
負責是次企業訪問的講師黎寶翔博士,為學生安排了一連幾次實地考察。同學們為銀杏館安排市場調查、制定營銷計劃,以促進企業未來的發展。

浸大和銀杏館的學術研究計劃

浸會大學和銀杏館破天荒合作研究社會企業的品牌價值。

2021年,浸大持續教育學院屬下種籽研究基金,資助了一項發展社企品牌價值的研究計劃方案。這項研究以刻板印象(成見)內容模型理論 (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相關的研究為基礎,研究企業的「經營能力」和「人情味/溫暖」形象對消費者意願的影響。由於牟利商戶的「經營能力」強,而非牟利慈善團體「人情味」濃。消費者將以何原因購買品牌的產品,是研究的重心所在。

浸大的研究團隊將研究對象擴展到社會企業。社企不是非牟利慈善團體,她的「經營能力」和「人情味」是何水平?社企既要做到收支平衡,同時亦要提供重要的社會功能,香港的消費者是如何看待社會企業及其產品?若果注入有利「經營能力」的元素,會否會改變社企品牌的價值和形象,從而增加消費者的消費意願?

種籽基金研究將在2022年終完成。下一階段將涉及社企建立有效的數碼化經營和客戶關係管理系統後,能否提高內部營運效率,節省成本及擴展市場。第三階段,研究小組將考查長者員工及其家人、朋友和顧主,對其工作滿意度、身體健康程度、生活快樂程度,來衡量「長者就業」對社會的影響。完成全部三部曲研究,預計耗時十載,研究團隊希望到時能夠為香港的社會企業,帶來一點不一樣的喜訊和成果。

浸大持續教育學院種籽研究基金、浸大商學士市場學課程以及國際學院商學會合辦研討會主題「社會企業如何透過數碼化發展品牌價值(以銀杏館為例)」
嘉賓講者:華懋集團業務轉型及創新總監胡達明先生、銀杏館行政總裁麥敏媚女士、銀杏館銷售及市場部經理許潤鍏先生

種籽基金研究團隊除了兩位研究員講師之外,還包括了四名大學三年級同學和三名副學士同學,協助製作問卷和統合收集資料。年輕同學透過參與此項研究,學習解決研究時所遇到的各種疑難。幾位同學都表示,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於他們升上四年級時寫作畢業論文,尤其重要。

感謝浸大市場學商學士課程總監李康妮博士(右三)、華懋集團業務轉型及創新總監胡達明先生、銀杏館行政總裁麥敏媚女士、銀杏館銷售及市場部經理許潤鍏先生及浸大國際學院商學部講師徐志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