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質性訪問內容、整合量化調查數據的挑戰

小組成員:陳春榮、陳凱雯、張信諾

都說訪問是一項富挑戰性的工作,但將訪問整理成文章的困難度也不惶多讓,因為一篇岀色的人物專訪,需要知識性與趣味性並重。我們的專題是〈童年玩伴——專訪玩具醫生李肇澤先生和鄭永康先生〉,主要訪問了兩位專家,還訪問了合共二百位年齡介乎6至25歲的兒童及青年,探究實體玩具和電子遊戲與童年回憶的關係,不同年代的「玩玩具」習慣。因此,我們既要梳理質性訪問的內容,對訪問內容作剪裁、歸納、深化和重組;又要整合量化調查的數據,讓文章清楚表達調查資料如何配合訪問,突顯主題,這正是我們最大的挑戰,也是指導老師給予最多的引領。

在訪問內容方面,我認為最困難的是篩選,因為兩位熱心的受訪者分享了很多東西,但我們不能一一輯錄。如何取捨呢?我們的方法是抽取其獨特、有趣和高價值部分。如果某個故事或摡念在受訪者的其他訪問中已經出現過的話,我們就要尋找新的切入點。譬如,很多文章都將「修補玩具」與「修補回憶」兩個概念掛鉤,而我們將之定位為「守護回憶」,並從「一百萬簽名」這個點切入帶出趣味,體現受訪者對舊玩具的尊重和守護,我覺得,這正是我們的文章的可讀性所在。而問卷調查方面,我們的重點不是描述數據,而是分析數據背後反映的意義,例如童年接觸實體玩具與電子遊戲的比例,會否反映玩電子遊戲的更加麻木,不重親情?但原來新一代很重視與雙親、兄弟姐妹、朋友一起玩電玩的相處時刻,彷彿這是充斥著課室補習社功課練習簿……等回憶片段以外的陽光,連繫著平等而和諧的關係。

很慶幸參加了《覔》的學生編輯工作,因為從中學到的,遠比安坐課室有更深刻、生動的實踐經驗。

兩位小學生回應問卷調查內容,頭頭是道,非常認真。(中:陳春榮)

受訪者鄭永康先生(右)教我們(左:張信諾)如何玩第一代電子遊戲機「Pin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