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由專業中文二年級學生、專中學社幹事龍嘉茵撰寫。)

於2024年2月23日,專中學社邀請了米哈作為特邀嘉賓,探討了關於成為文藝工作者的心路歷程,以及當代香港愛情文學作品的發展情況。目的是希望通過該活動,增加同學對文藝工作者的認識、提升對不同題材的香港文學作品的理解,以此激發同學的興趣和創作力。

米哈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在講座裡透露出自己成為文藝工作者的個人經歷。他指出對比身邊的創作者,自己算是較晚開始起步創作的。在最初創作之際,他的日常生活「從起床、吃飯、工作到就寢」幾乎如出一轍、毫一例外。而轉變契機是他發現自己越發難以創作和書寫,於是開始改變生活軌跡,從餐廳外賣轉為堂食,走出封閉的空間。在餐廳吃飯的過程中,他開始細緻地觀察周圍的環境,並記錄下來作寫作素材。一段時間後,他發現所寫的內容發現越來越多,並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據米哈透露,他的第一本書籍正是因這細微的變動,開啟了他創作和出版的契機。

而後來轉為全職文藝工作者的原因,是在他大學任教了八、九年之後,突然在腦海產生了疑慮「究竟自己在大學裡教書、分享文學,學生們是否又真的願意聽這些?」。大學之外的地方,也許有許多不同的人熱愛著文學。於是米哈另闢蹊徑,希望在偌大的社會裡分享對文學解讀、發表自己的想法,從而推廣文藝,這樣也是個精彩的人生,於是踏上了全職文藝工作者的路程。同時,他認為成為文藝工作者,最大的動力莫過於自己的興趣,坦言「文藝工作者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興趣,我非常喜歡這份工作。」,即使有時在生理上感到疲勞,但是內心依舊充滿澎湃去做。不僅不會感到「累」,反而更加充實自己。

米哈為同學分享成為文藝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同時,米哈提醒大家不要過度理想化地文藝工作者這份職業,坦言自己也有遇到瓶頸期的時候。他在一次的空閒時間裡,不禁懷疑自己「到底寫作是為了什麼?」因此,曾經有半年時間停掉自己所有的專欄,本以為在停下時間內能夠「休息」,卻三番五次提起筆又難以落下。諸多的疑慮盤旋在他的腦海,寫作究竟是為了對自己?還是為了讀者想看的書?自己的書又是否真的能幫到他人?直到獲得前輩潘國靈的指點:「作者就是兩個工作,一是寫作,二是閱讀。如果寫不出那就去閱讀吧。」後來米哈便嘗試從傳記故事中,了解不同時代作家的寫作動機。實際上不同作者、作家的每次創作都有不同的契機,這使他釋懷了,於是便回到閱讀,再次重啟創作生涯。

同學細心聆聽米哈的分享

最後,米哈分享了自己對當代香港愛情文學作品的看法。他指出如今人們閱讀關於愛情的書籍相對較少,對愛情題材的內容也興致淡然,甚至在從事劇本工作之際,察覺如愛情小品類型的港產片也少了很多。他認為除了因市場和年齡階級的因素外,當代城市的愛情觀和戀愛方式也有影響。例如兩人從認識到相戀之間的過程,人們都一目了然。再加上社交媒體盛行,令到兩人面對面相處的時間更加短暫,導致很多電影和劇本難以拍攝和編寫。因此,為了有創新性,導致現在的小說題材變得魔幻多元,如穿越元素等,不再是講述日常生活寫實的愛情方式。

米哈與專中學社的師生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