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與距離
——記2021/2022 專中學社新詩活動:工作坊「狼狽過後的晚冬——文於天的詩世界」及徵文比賽「零.距離」
為增進同學對不同文體的認識、培養閱讀和寫作興趣,專中學社在本學年(2021/2022)先後舉辦了兩個新詩專題活動。
3月26日,本社邀請詩人文於天舉辦新詩工作坊。文於天畢業於浸大中文系,著有個人詩集《狼狽》和《晚冬》。他由青年時期開始讀詩寫詩,有豐富的創作和閱讀經驗,而他現在是位中學教師,對本地學生的學習亦有深入觀察,因此他亦對同學初學新詩的困惑有切身體會。講座中,詩人以「從讀詩到寫詩」為主題,藉著分享香港及內地作家的作品,點出新詩的初學者往往會遇上「唔明」的疑慮,即擔心自己未能準確讀出作品深意;但在與同學讀詩的過程中,他不斷提醒我們反思何謂「明」—— 是否「準確」才是欣賞新詩的唯一法門?詩歌除了準確的訊息,還有朦朧之美、想像之美,有時獨特的節奏,已足以構建音樂之美。

此外,詩人分享「想像第一、意象次之、構句最末」的創作心得,指出創作之中,技巧不是最需要著力的部份,反而開拓想像力和創意,才是寫成一首好詩的首要條件。詩人以「燈」或「風箏」兩個常見事物為題,邀請同學寫下「意」與「象」的連繫,並即席創作短詩一首,再隨機挑選其中幾篇作點評,為同學提供了進步的意見。
雖然礙於疫情,工作坊以線上形式進行,但仍吸引了不少同學參與。同學在詩人的鼓勵下,嘗試創作自己的第一句詩,一起走出了重要的第一步。感謝詩人主持是次工作坊,精彩的分享為同學提升了寫作興趣,也給予了初學者鑒賞新詩的信心。



緊隨其後,本社於4月舉辦新詩徵文比賽,無論是本身熟習寫詩、或在工作坊初學創作的同學,皆有機會以作品互相砥礪。活動期間,正是疫情嚴峻的時候,因此學社以「零.距離」為徵集題目,鼓勵同學由日常生活中發掘靈感,也希望寫作能成為舒緩壓力、緩和情緒的其中一個出口。是次比賽評審由工作坊嘉賓文於天和任教創意寫作科的譚穎詩老師擔任,經過糊名討論後,五名得獎者名次如下:
金獎:陳嘉喜 《兀的原點》
你問
地理學家、科學家、數學家
他們會以數字、方程式計算距離
告訴什麼距離是最適合
但冷冰冰的數字 你體會到嗎
可能距離這回事
非以數字計算
當你願意拉近與人的距離
就以心感受對方「心儀」的原點
當你想保持距離 就站回本來的原點
也即是中心點
繼續探索外圍適合自己的原點
銀獎:余啟正 《人間地獄》
一朵朵戰火如四月初棕紅色的木棉花
從天而落下,殘缺的街角滿佈飛塵⋯⋯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
一邦人的靈魂,因一人的私慾而浩然犧牲
在教堂裏望彌撒的眾人,不知道如何面對斯等罪惡
「sing hallelujah,sing hallelujah」——將磊落光明獻給祢
......上主求祢垂憐 (求祢以祢的全能阻止人間地獄的來臨)。
睡醒後,天依舊濛濛的下着細雨(只能祈求某日光明重返)。
銅獎:譚艷霞 《零距離》
一米是兩人開始的距離
一百米則是兩人的終點
而我與你沒有距離
沒有開始也沒有終點
優異獎:宗彥西 《你總是忽然找我》
城市追著回歸綫在宇宙裏奔波
銜住光陰的手無暇描繪你我
大抵是這樣我本也不會失落
只是親愛的,爲何總是忽然之間找我
優異獎:岑朗欣 《零距離》
反正犯潔癖的人
衝閘不為爭分秒去接吻
依在玻璃窗的疲憊身軀
並肩坐不為偷偷牽個手
恭喜得獎同學,亦感謝評審為所有參與者撰寫作品短評,讓同學得到寶貴的意見,對新詩有更全面的認識,在創作中亦有所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