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國際學院「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學科統籌胡麗恩博士出席商台節目《國際線》分享《從生態足跡看世界資源耗用的問題》
Academic Coordinator and Lecturer from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GRMG) speaks 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ssues at Commercial Radio “Global Frontline” programme
浸大國際學院「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學科統籌胡麗恩博士出席香港商業電台《國際線Global Frontline》分享有關世界資源耗用的議題。胡博士指出地球上每個人的生存都有賴自然資源,例如: 能源、水、空氣、食物和建築材料等。但我們現時耗用資源的速度比地球製造得快,導致地球資源入不敷支。
隨著人口持續增加,自然資源消耗的速度就逐年加快。根據聯合國2019年全球資源展望報告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原料開採量增長了3倍,其中非金屬礦物的使用量增加了5倍,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了45%;而近半數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以及超過90%的生物多樣性損失和水資源短缺現象,都是由材料、燃料和食品的開採和加工造成的。人類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將不斷侵蝕地球自然資本,令我們遭受各種威脅,包括乾旱、淡水資源短缺、土地侵蝕、生物多樣性損失以及氣候轉變。
「生態足印」是量度人類耗用天然資源需求的工具,計算了我們一切所吃所用,像穀物、肉類、海產,以至森林、樹木等的資源使用,以及森林吸收因燃燒化石燃料而排放的二氧化碳。「生態足印」以「地球公頃」(Global Hectare,簡稱gha)為量度單位,數字愈高,代表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愈重。就以香港為例,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Hong Kong)發表《香港生態足印2019》,顯示香港的人均生態足印已高達7 gha,與全球人均生態足印2.8 gha相比,足足是2.5倍。香港整體的生態足印中,有一半來自食物(21%)、衣服(15%)、個人交通(8%)及電力(7%)。食物佔香港生態足印的比重最大,當中又以牛肉為甚,每公斤牛肉的碳排放為 60 公斤,因為生產肉類需消耗大量能源及淡水等自然資源。
胡博士建議政府可推出食物碳排放標籤,標明製造每項食物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讓消費者作出對環境較少傷害的選擇。香港人應反思飲食習慣,應多菜少肉,實踐可持續生活,減少生態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