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浸大國際學院「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調查:八成元朗居民希望「元朗明渠」復修成綠化河濱公園

2017年03月22日
返回

3月22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其命名目的旨在提升人們對保護水資源的關注,並推動善用水資源的概念及鼓勵持續發展。香港近年提出「親水文化」(Water Friendly Culture)之概念,政府目前正就「元朗明渠」構思如何為市民營造一個融合綠化設施的親水空間,以提升河道及周邊環境的公眾享用價值。

鑑於社會對環保日益重視,如能找出市民對於河流和親水環境的看法,將有助推動社區營造親水文化的生活願景。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二年級學生,於去年十至十一月在元朗區進行調查,旨在探討元朗居民對「元朗明渠」認識程度和親水環境的看法。本調查成功訪問了共356位居民,在各項有關「元朗明渠」的問題中,水質差劣的評價(包括有顏色丶混濁丶有臭味)最為元朗居民所認同(80.9%),其次是經常有垃圾(65.2%)丶缺乏動植物(64.6%)丶缺乏休憩設施(64%),以及外觀差(56.7%)。此外,在各項運用「元朗明渠」的提議中,興建綠化空間或河濱公園最為元朗居民認同(80.9%)。另外,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認同河道應用作通風走廊/減少空氣污染/降溫(75.8%)丶康樂或休憩(71.6%)丶防洪(70.5%)及作生態保育(68.5%),而認同河道作發展基建或建屋的則只有17.7%。

調查亦詢問了受訪者對「元朗明渠」仿效南韓首爾清溪川的看法,即把明渠改成以生態丶環境丶休閒丶文娛及旅遊景點等用途。結果發現,有56.5%的受訪者表示希望或非常希望,而表示不希望或非常不希望的只有27.0%,這反映了主流民意是希望將環保丶親水丶休閒丶旅遊等元素融入「元朗明渠」的活化計畫之中。對於政府計劃於教育路興建高架行人天橋往西鐵朗屏站,凌空覆蓋在元朗明渠上的做法,55%的受訪者表示非常贊成或贊成,而表示不贊成或非常不贊成的只有19.9%。在市民的觀感中,興建高架行人天橋能改善路面行人通道的擠塞問題,這與元朗市民有四成不滿意該區行人通道規劃的調查結果遙相呼應。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受訪者向調查員表示不太知悉這項工程的詳情及高架橋可能為環境帶來的影響,如阻礙市區通風及增加熱島效應問題等。

就上述發現,負責調查的浸大國際學院「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講師胡麗恩博士建議政府需要從整體規劃入手,首要是改善「元朗明渠」水質,把已石屎化的人工河道回復天然面貌和狀態,恢復河流生態。政府亦可考慮把河道兩岸改變成綠化空間,營造公共休憩及步行空間予市民享用。同時,政府不同部門(如渠務署丶環境保護署丶路政署丶規劃署等)應加強協調,正視應如何綜合規劃和復修「元朗明渠」環境,如仿效韓國清溪川丶新加坡碧山公園或台中柳川藍帶水岸活化作為河濱公園,作生態教育和公共康樂用途。政府部門亦應進行公眾諮詢,讓市民明白復修的具體方向和計畫,務求其他相關工程(如在明渠上興建高架天橋)能配合復修計畫的整體方向,以助重新建立親水文化的都市生活。

是次意見調查是由浸大國際學院「地理及資源管理」專修的師生合作負責,並由綠色力量鄭睦奇博士擔任顧問,就問卷內容及分析提供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