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學院舉辦《記錄時代》放映會 資深傳媒人出席探討現今的網媒生態

2018年05月10日
返回

國際學院傳理學會早前舉辦紀錄片《記錄時代》放映會,並邀請到擔任《記錄時代》的兩位導演:李家文博士(前電視新聞記者及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副主任)及冼浩賢先生(「是敢的創作室有限公司」監製)出席,聯同端傳媒總編輯李志德先生,一同與同學及教職員探討現今網媒的生態與行業所面對的種種挑戰。

隨著大眾使用手機的習慣普及,傳統紙媒日漸式微,依附在社交媒體上傳播的網媒也應運而生。但一如紀錄片中所描述,網媒除了面臨資金不足、政治壓力及採訪權公平性等問題之外,不少網媒不惜犠牲內容質素、以嘩眾取寵的題材增加點擊率,不但造成媒體之間的惡性競爭,更令深度報導的比率大幅下降。以上種種不禁令人反思,當點擊率凌駕於編採質素之上時,網媒是否還可稱為媒體呢?

現場不少同學都踴躍舉手發問,發表對新聞自由、點擊率與編採之間的平衡等議題上的關注,並向幾位嘉賓請益,氣氛相當熱烈。

李家文博士表示:「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年代,只要有手機,人人都可以做公民記者。所以,同學不應只眷戀記者的光環,要明白使命感比身份更重要。」她又指出網媒的編採水平與讀者的質素息息相關,要提升網媒的水準,不妨由改變親友接收資訊及閱讀新聞的習慣開始。

李志德先生勉勵修讀新聞學的同學,一定要貫徹對新聞公共性的追求:「即使面對敏感題材時,也不應刻意迴避,反而更應盡力做好。任何時候我們都應毋忘初衷,把有價值的新聞忠實地報導出來,這是大家的專業,也是一條應該要堅持的底線。」

《記錄時代》追蹤拍攝《蘋果日報》動新聞總採訪主任李家聰、「香港01」執行總編輯戚本業及「端傳媒」時任總編輯張潔平及的工作實況,探討網媒如何在各種壓力下掙扎求存。《記錄時代》從製作到試映歷時一年半,當中涉及台灣大選、新界東補選、立法會以及特首選舉等題材。 由於內容涉及傳媒機構內部敏感資料,所以影片只作教育用途而不作公開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