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學院舉辦「粵劇」及「跟老倌學開面」工作坊 推動本地傳统文化

2018年12月14日
返回

粵劇,於2009年獲得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讓同學深入認識這個文化遺產和近距離接觸粵劇,浸大國際學院舉辦「粵劇工作坊」和「跟老倌學開面工作坊」,並很榮幸邀請到粵劇名伶龍貫天、新晉粵劇演員郭啟輝和龍玉聲等嘉賓出席,與過百位來自國際學院及歐洲、美洲、亞洲其中12個國家的同學分享。

龍貫天在「粵劇工作坊」中表示,粵劇沿自嶺南文化,演員以唱、做、唸、打的演繹方法,配合豐富的音樂、細緻的服飾、道具和舞台設計,結合成一齣精彩的表演。而粵劇的角色(行當)明確,分為生、旦、淨、末、丑五大類,各有專門的訓練,在舞台上代表著不同身份、性格和戲份。為了讓同學更加瞭解粵劇精髓和感受鑼鼓精神,龍貫天即席獻唱粵曲《碧海狂僧》,他的團隊也表演了兩段折子戲,包括《鳳閣恩仇未了情》和《蘆花蕩》,其後更有龍虎武師示範武打的功架,還邀請多國師生上台,一起練習如何揮動馬鞭和長槍作表演道具。

隨後在「跟老倌學開面工作坊」上,郭啟輝先生為同學介紹粵劇中淨角的「開面」過程,以及講解各種化妝主色代表的性格,例如紅色代表忠義耿直、藍色代表陰險狡猾、黑色代表正直無私等等。郭先生在示範「開面」時,也提到一些技巧和禁忌,例如扮演關公需要「破相」,即點上黑點來表示他只是在扮演;演員在表演前,必須保持肅穆,以表對角色的尊重。

浸大國際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部高級講師鄭瑞琴博士感謝粵劇名伶龍貫天率領一眾大師和新晉演員,為同學展現不同角色、動作、衣飾、音樂的特色,活動極富視聽效果,突顯嶺南文化的魅力。也感謝侯王碧影女士幫忙策劃「跟老倌學開面」工作坊,請來演員和老師,示範及教授繪畫粵劇面譜的技巧。這次文化藝術交流,除了讓本院學生有機會與多國外籍學生一起學習,更讓一眾學生大使透過參與籌備,發揮領導才能和團隊合作精神。我們會繼續努力籌辦不同的文藝交流活動,拓闊學生視野和涵養。

「粵劇工作坊」和「跟老倌學開面工作坊」是國際友誼週2018的活動之一,由基督教香港信義會信義中學協辦、香港八和會館副主席龍貫天先生及國際學院諮詢委員會委員兼雅趣聚緣藝術基金會主席侯王碧影女士策劃。為期一周的活動環節還包括於國際學院舉辦的國際青年論壇、分享會和校園導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