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目標不是要成為創業家── 國際學院校友陳永業
返回曾經有人說過若要精通一個技能,就必須練習一萬個小時。音樂學文學士(榮譽)學位課程畢業生陳永業(Gip)和敲擊樂結下了不解緣之後僅用了三年時間考取八級資歷;畢業三年經已創業,並為理想建立經濟基礎。期間他在意大利敲擊樂大賽獲得了定音鼓第一名、兩度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金的才藝發展獎學金,並獲香港創樂團頒發現代學院獎學金。年僅24歲便略有所成,說他是個天才並不過分,懷才的他卻不甘於「不遇」,而是有計劃地逐步實踐理想。既能夠追求興趣,又能夠工作謀生,懂得平衡兩者之間的藝術,相信便是全人發展的成功例子。
大部分音樂系學生自小學一年級開始便會學習樂器, 陳永業的音樂之旅起步相對較遲。 他在中學一年級初次接觸敲擊樂。「我在管弦樂團裏負責演奏大鼓;有時只是不停重複嘭...嘭...嘭...地敲。雖然有點單調,但老師形容大鼓是整個樂團的心臟,帶動著樂曲的整體節奏,讓我明白到箇中樂趣。有次老師點名讚賞我演奏得好,讓我得到鼓勵,中四開始我正式學敲擊樂,用了三年考到八級。」
在修讀浸大音樂學副學士課程期間,Gip師隨胡淑徽老師學習敲擊樂,並跟從蔡立德老師學習演奏定音鼓。敲擊樂的樂器十分大件,不像小提琴可以方便攜帶隨時練習,Gip慶幸浸大音樂系的設施齊全,是少有擁有全套敲擊樂器的學校,而平時一雙鼓棍、一塊鼓板也可以訓練到基本功。 Gip透過國際學院2+2 升學模式升讀音樂學士課程,在三年級時他有信心自己的表演已到達一定水平,於是決定參加意大利敲擊樂大賽;最終榮獲定音鼓第一名,成為該項比賽中第一位獲得冠軍的亞洲人。
在比賽前陳永業花了大約半年的時間準備,每天除了上課,其他空餘時間都在練習。 而Gip能夠在比賽時隨機應變調整策略也是勝出是次比賽的原因。比賽場地練習時覺得聲音聽起來很『浮』,和在浸大音樂室演奏時的效果相差很大。因此他馬上請教蔡立德老師的意見,改用另一材質的鼓棍,結果演出十分成功。回顧比賽點滴,Gip自問表演技術未必能夠和已經累積了好幾百年演奏歷史的西方人媲美;然而作為表演者,有時不只是單純追求精進自己的演奏技術,還要從觀眾的角度出發,考慮聽者感受。也許就是這份心思,讓他勝出了這個歷來由西方人稱霸的比賽。
在本科課程快要畢業之際,Gip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是前往外國升讀碩士學位還是留在本地發展。他觀察到香港市場專業的音樂演奏家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即使是學歷高,表演經驗豐富的樂手也未必能夠找到理想的工作和薪金,很多時表演都是沒有酬勞的,營辦樂團反而要自己「貼錢」。雖然當時已獲得一間海外大學的碩士課程取錄,但眼見好些海歸師姐也對前景不樂觀,他決定與其坐以待斃,為何不自己先做一些事改變香港的市場生態。
於是Gip 在畢業後正式註冊公司「篋敲擊樂薈」,處理樂器買賣、租賃、音樂表演和教育事務。他運用所學的知識從世界各地蒐羅價格合宜的音樂器材和設備,轉售予音樂人和教學團體;當營運上了軌道,足以應付樂團的開支時再創辦非牟利音樂團體「篋敲擊樂團」,為本地年青音樂家提供演奏的平台,及在亞洲地區推廣敲擊樂。
「香港人玩敲擊樂未算很長時間,但外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我在意大利參加比賽時和其他參賽者談天,知道了很多他們使用樂器的情況。例如可以在甚麼地方購買平價和二手樂器等」。Gip 在教學和演出的經驗上,了解到很多樂器的構造和保養知識,觀察到學生、琴行教學中心和學校的需要,從而估算市場對樂器的需求。他亦花了很多時間鑽研樂器的製造和改良技術、儲存運輸,和進口出口的規章政策。
「我不是要做一個企業家,我是想找到一個模式,讓音樂人在專注做音樂的同時夠有穩定的收入。多年來無論是在浸大音樂系還是國際學院,我均得老師的適心教導和栽培。我很感謝我的爸爸和浸大音樂系前系主任葉惠康博士,他們讓我明白到作為音樂系學生,也需要掌握經濟學的知識和供求定理,明白世界的運作和改變它的方法。而副學士課程也為公開試成績稍遜的同學提供了升讀大學的機會,讓我能夠在大學四年內好好裝備自己。」礙於空間的限制,敲擊樂在香港尚未十分普及,Gip希望透過改良樂器、表演和教學推廣這種音樂,讓市場對老師的需求增加,大家的就業機會和待遇就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