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環境及資源管理學士課程同學考察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並探討香港「新自然保育政策」

2024年12月16日
返回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座落於新界北部塱原濕地,耗時五年興建,並於今年11月正式開放。二十名環境及資源管理學士課程同學於日前率先前往實地考察。生態公園結合了濕地保育、農耕作業與自然教育三大元素,透過專業的環境管理及生態友善的農耕方式,為濕地鳥類營造了更適宜棲息的環境。

塱原是香港新自然保育政策下12個優先保育地點之一。在「生物多樣性及保育」這一科目中,認識香港的新自然保育政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學習目標。自2005年起,「塱原管理協議計劃」積極推動非政府組織的參與,成功提升了私有土地的生態價值與生物多樣性。2019年,為配合「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規劃,政府收回塱原的私人農地,建設「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並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管理,進一步加強塱原濕地的環境保育工作,同時顧及了社會效益及經濟發展,以實現真正可持續的規管、保育和管理,維護本港生物多樣性及至為重要的天然資源。

生態公園佔地37公頃,劃分為生態區、農業區和訪客區三個區域。在考察期間,同學們有幸與香港觀鳥協會的成員進行交流,實地觀察濕地鳥類多樣性,如藍喉歌鴝(Luscinia svecica);了解有機農業耕作方式,同時針對保育政策的執行及保護區規劃與設計進行考察。其中,陳穎妍同學認為,塱原生態公園與香港濕地公園不同,它的整個設計雖簡約,但濃縮了各種濕地類型,她建議可以為參觀者提供鳥類相關知識的介紹。時睿哲同學認為塱原生態公園是「發展與保育並存」的成功例子,有機農田與人工濕地成為了超過300種鳥類,包括14種國際瀕危鳥類的主要棲息地。這種良好的生存環境幾乎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大大提升了塱原的生態價值與生物多樣性。

塱原濕地的保育工作與香港新自然保育政策同步發展,經歷了近二十年的轉變與創新。透過是次考察活動,同學們不但加深了對保育政策的認識,更深刻體會到非政府組織與在地持份者攜手合作的重要性,而共同推動生態環境保育可持續發展亦有利經濟與社會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