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形象設計師劉天蘭與同學細說「天蘭物語」
返回人文及語言學部的文化研究及創意產業文學士(榮譽)學位課程早前邀請香港著名形象設計師劉天蘭女士到石門校園擔任講座嘉賓,憑藉在歌影視、電台、舞台、策展、出版及時裝零售行業超過二十多年的專業經驗,劉天蘭女士涉獵的範疇多不勝數。身處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互聯網急速發展,人們對於物質愈見渴求,同時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疏離,是次她主要分享她與「物」的種種緣分和邂逅。
天蘭從童年娓娓道來,跟同學細數她各式各樣的收藏品。翻看自小從報章剪下早逝父親的文章,見字如見人。作為形象設計師,別人買名牌,她偏好復古的胸針、鈕扣、粉盒、手袋等,收藏的飾品琳琅滿目;她周遊列國,某趟日本之旅興之所至買下的筷子座、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書報攤找到的絕版刊物;以及給女兒Yoyo的廿一歲生日禮物——整箱滿載成長回憶的兒時錄音帶。她自嘲:「我像一個拾荒者」。可是她拾的,是時代的「荒」,是在那些美好歲月散落的閃爍碎片。
天蘭視收藏為撿拾之樂,又豈止限於個人收藏?2023年,她跟幾個香港電影美術學會的朋友合力,於香港文化博物館策展「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展出香港電影數十年來的戲服和道具,重現不少新舊經典的場景。今年她又帶領另一團隊,盤點、整理和紀錄邵氏片場數萬件戲服。這些浩大的工程雖然艱辛,但她卻樂在其中。誠如理論家Bill Brown在〈物論〉中提到,物品真正脫離其客體(object)身分,轉化為東西(thing)的一刻,正是在它不再有用之時。這些曾經用以築夢之物,在鏡頭後變得更有重量,只因它們就是人們活生生、共同想像過的夢。
最後,天蘭提到她近來開始創作的拼貼畫以及喜慶時節特地做給各方友好的茶葉蛋(又名《天蘭茶玉子》)。她提到朋友總叫她把可口的茶玉子帶到他們的店裡寄賣,她認爲如果變成買賣壓力會更大,事情便不這麼有趣了。人類的日常生活充斥那麼多東西,當中很多都值得細味欣賞。人生於世,本無一物;但若果無物,實如寄塵。她寄語同學:「玩物,但不可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