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校友分享

自2000年成立以來,國際學院培育了不少本地及非本地學生。現在,他們各自在社會上擔當著不同角色,繼續努力回饋社會。以下是部分畢業生的分享。

應用科學學部

入學當年正值疫情高峰,社會處於低迷的狀態,原本認為難以得到理想中的校園生活。當大家對未來感到迷惘、不知線上課程的成效如何時,課堂卻沒有半點消極的氣氛,在講師的悉心教導下,我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後來疫情緩和,我到校園上課就體驗到享用校內設施的樂趣,特別是圖書館和健身室。而且,與導師和同學面對面的交流,更是令我獲益良多,總括而言,我十分滿意在學院的讀書生活。
鄧穎謙  ’22
  • 現修讀香港中文大學自然科學理學士(食品及營養)學位課程
  • 2022年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副學士(營養與食物管理)畢業
在講師的悉心教導下,我在學院的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
鄧穎謙  ’22
  • 現修讀香港中文大學自然科學理學士(食品及營養)學位課程

人文及語言學部

除了學習專修科外,通識課程讓我擴濶不同層面的知識範疇,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能夠作為常識的補充,日常總有運用的機會。例如,日後成了家長,昔日在心理學課堂上所學到知識便對了解自己子女很有幫助。
劉兆聰  ’12
  • 現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開設繪畫工作室
  • 2014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榮譽)畢業
  • 2012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視覺藝術)畢業
通識課程讓我擴濶不同層面的知識範疇,拉近與生活的聯繫。
劉兆聰  ’12
  • 現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開設繪畫工作室

商學部

在學院的學習生涯中,最讓我獲益良多的是服務學習。以小組的形式探訪老人中心,學習準備相關的活動材料,藉此了解課程中的理論和社會的發展。
李焯騫  ’19
  • 高級文員
  • 2021年香港浸會大學市場學商學士(榮譽)畢業
  • 2019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市場學)畢業
最讓我獲益良多的是服務學習。
李焯騫  ’19
  • 高級文員

傳理學部

作爲内地生,學院爲我提供了很多參與學生活動的機會。在讀期間,我參加了北歐遊學團並成功申請到ROA獎學金,這一次遊學團的經歷爲我之後升學帶來很大幫助。除此之外,我也曾競選傳理學生會幹事,並且參加學生活動,包括迎新活動和嘉賓講座,對於當時廣東話不好的我來説,是一個鍛練語言的好機會。讀書時的課外活動經驗對我之後留在香港工作影響很大。
李琛  ’18
  • 投資研究助理
  • 2021年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學士(榮譽)— 新聞與數碼媒體(數據與媒體傳播專修)畢業
  • 2018年香港浸會大學文學副學士(傳理學)畢業
讀書時的課外活動經驗對我之後留在香港工作影響很大。
李琛  ’18
  • 投資研究助理

社會科學學部

CIE的課程提升了我對學習的熱誠,讓我勤奮追求自己目標。CIE心理學課程很全面地讓同學可循序漸進由基礎至深入。老師亦以學生為本,用心指導和培訓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李宛欣  ’16
  • 2018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心理學)畢業
  • 2016年香港浸會大學理學副學士(心理學) 畢業
CIE老師用心指導和培訓我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李宛欣  ’16
  • 2018年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心理學)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