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IE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Programme: human-animal relations in urban area

11 Dec, 2017
Back

隨著領養文化日益普及,香港有越來越多家庭選擇飼養寵物。根據香港獸醫專業發展顧問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全港寵物貓狗的數目已經超過51萬隻。不論寵物或社區動物,牠們都是我們城市的一分子。為了提升同學對動物權益的關注,國際學院學生發展中心邀請了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NPV)的創辦人麥志豪先生來到浸大石門校園,與逾百位同學分享動物與城市空間的關係。

麥志豪先生指出,有別於以往富人情味的舊區,現時香港充斥著所謂「新城市空間」如海濱長廊及大型商場。由於這些地方禁止動物進入,加上市民不可以攜帶動物乘搭交通工具,所以大部分貓狗都被排斥在「公共空間」外。而且,城市的士紳化亦造成不少問題,例如有不少貓狗被活活餓死在被收購重建的大廈內,東北發展亦使逾千隻動物流離失所。

此外,香港的城郊分界線模糊,野生、流浪及社區動物很難確切地定義。獅子山上現時大約有數百隻社區狗,牠們一旦進入市區範圍,就會被人捕捉撲殺。根據香港的交通法例,在道路上出現的貓狗是「死物」,而猴子卻是受到法例保護的「野生動物」。兩者都是動物,為何生命的價值會有所不同?每年就有逾一萬隻在公共空間出現的貓狗遭人道毀滅,令人不禁反思,到底是動物闖入了我們的生活範圍,還是人類的土地發展剥削了動物的生存空間呢?麥志豪先生建議政府應檢視現行政策,並成立動物保護部門來解決動物問題;未來亦應撥出更多資源支持「捕捉、絕育、放回」計劃,以控制流浪動物數目。

活動當日,NPV的義工更帶同兩隻動物導師來到石門校園與同學見面。花貓「乖乖」和「花花」以前分別遭受遺棄及虐待,幸好最終獲救,現時已經展開了新生活。NPV希望同學透過親身接觸動物,培養出愛心及同理心,並明白到動物和人類一樣值得擁有享用公共空間的權利。

施敏儀同學(地理及資源管理副學士二年級)表示:「之前在課堂上有接觸過有關都市化的課題,明白到經濟發展如何影響人類生活,不過課本上卻絕少提及動物權益,這次講座令我更全面地了解到土地發展如何蠶蝕動物的生存空間。我希望未來能夠參與義務工作,利用自己的知識幫助社區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