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CIE students exchange with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02 Jun, 2022
Back

都市的邊界,在疫情擴散的日子更加明顯,當人們無法乘飛機到別的地方,親身體驗異地的文化面貌,我們能否藉科技進行一場跨國的深度交流?我們能在虛擬世界構築一道認識彼此現實生活的橋樑嗎?

浸大國際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部中文組於三至四月舉辦圍繞都市文學的專題活動,以香港作家陳浩基的推理小說《13.67》為起點,探討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都市敘事及相關的社會學課題。活動特別邀請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師生參與,和本院同學作學術交流,讓兩地同學突破身處其中的局限,嘗試由他者的角度重新探視熟悉的都市,從國際視野吸取經驗,進一步認識本土文學的多面性。

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翁智琦博士,在3月主講「請回答《13.67》——談香港文學的都市性格」專題講座。小說《13.67》以香港為故事舞台,近年獲得不少具代表性的推理小說獎項,已被翻譯成十二種不同國家語言的譯本,在香港和韓國皆屬話題之作。它為外地讀者瞭解香港文化提供特殊的視角,同時它亦是近年少有被國際廣泛接受的作品,值得香港讀者借鑑。由此,翁博士帶領大家觀察香港文學的都市特質,以及現代都市如何成為推理主題的創作土壤。《13.67》巧妙融合歷史事件與虛構情節,反映出複雜的社會課題,與歷史專著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加上相關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互為解讀,深刻突顯了都市與文學的密切關係。

期後學院在4月舉辦一場線上學術交流會:「從《13.67》看各地的都市敘事」,本院同學與韓國釜山大學中文系的研究院同學各自選了不同的都市文學作品作報告,讓彼此由敘事作品深入瞭解各地的社會文化。

本院同學從香港角度出發,分別導覽了《13.67》的章節——〈Borrowed time〉和〈泰美斯的天秤〉,及以香港文學的經典之作——西西的《我城》、劉以鬯的〈對倒〉作共時對讀,探討了作品的文化意涵。除了小說,同學亦引介了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指出了電影與劉以鬯小說的互文關係,亦讓韓國學生接觸到電影語言底下所呈現的都市美學。

釜山大學的同學則先後介紹了西西的散文〈店鋪〉和攝影紀錄作品集《香港老美——老香港的美學印記》,帶我們感受老香港的街巷人情;由台灣作家黃春明的小說《蘋果的滋味》,帶大家認識到台灣「鄉土—都市文學」的過渡時期,以及都市中邊緣社群的生活境況;朝鮮的古典詩《城市全圖詩》(성시전도시),瞭解18世紀漢陽(即現今首爾)的都市雛形;最後,則分享了尚且沒有中文譯本的小說——朴相映的《都會戀愛法則》(대도시의 사랑법),帶讀韓國當下最前沿的都市作品,從中體會韓國社會下LGBT族群的處境。

今次,港韓兩地同學在學術交流會中,主動向對方介紹喜愛的作品,由他們的選擇中,我們有機會窺見文藝作品的精微之處,接通彼此身處的充滿生命力的都市,明白它們是怎樣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中生長,是相當寶貴的共同經驗。

 

線上交流會重溫 (需登入Zoom觀看)

https://hkbu.zoom.us/rec/share/0afpm2EF5KA7GPPR-P1aXs5197tIU9BuoRods7r9M7iCAL_GkC3VfAEFsAaglQ_P.lzJfHboARmNJ4F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