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分享
自2000年成立以来,国际学院培育了不少本地及非本地学生。现在,他们各自在社会上担当着不同角色,继续努力回馈社会。以下是部分毕业生的分享。
应用科学学部
学院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十分友善,并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我也参与了联合大学举办的板球活动,和来自不同大学的同学一起打球。 这些学习经歷帮助我为升读学士学位做好了准备。
Tushar Bhavnani ’22
- 现修读香港都会大学电脑工程学荣誉理学士学位课程
- 2022年香港浸会大学理学副学士(金融科技)毕业
CIE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Tushar Bhavnani ’22
人文及语言学部
国际学院让我建立多采多姿的校园生活。为期两年的副学士生活中,我不单充分掌握了文化研究专修的知识,而且还通过不同活动,例如:文化交流团、学生大使计划、年宵大作战2015等等,获取宝贵的经验,令我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这些多元化的知识和经验有助我为其后的升学及就业,甚至我的整个人生打好基础。此外,我很感谢老师给予我启发性的建议,指导和支持,令我成为一个更具自信,乐观且具明确目标的年青人。
罗静琳 ’15
-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文学士毕业
- 2015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文化研究) 毕业
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令我成为一个更具自信的年青人。
罗静琳 ’15
商学部
这两年的副学士生涯中,我学习到坚持对成功至为必要,除此以外也包括不同人的帮助,例如每当我遇到困难和疑问,我也会向各科的老师请教,他们也总是很耐心指导。
冯燿枏 ’22
- 现就读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市场学)
- 2022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工商管理)毕业
两年的副学士生涯中,我学习到坚持对成功至为必要。
冯燿枏 ’22
社会科学学部
CIE课程提供很多专业培训、外出实习及到社区服务的机会,让我们可将课本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上,亦让我们了解到自己是否适合在此行业工作。运动及康乐学的副学士课程有很多衔接机会,让我可安心继续升学。
林俊民 ’12
-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助理程序干事
- 2014年香港浸会大学运动及康乐领袖学社会科学学士毕业
- 2012年香港浸会大学理学副学士(运动及康乐学)毕业
- 2010年香港浸会大学副学士基础课程毕业
副学士课程有很多衔接机会,让我可安心继续升学。
林俊民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