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目录
立即申請
副学士课程
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校園
EN
繁
资讯对象
拟报读学生
学院简介
副学士课程
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入学申请资讯
学部专页
入学计划
升学率及升学途径
奖学金及资助计划
常见问题
浸大学生
香港浸会大学主页
MyBU-Study
Webmail
网上学习 (Moodle)
恶劣天气安排
图书馆
英语学习支援
资讯科技设施及服务
学费及其他费用
活动报名
教职员
香港浸会大学主页
持续教育学院主页
MyBU-Study
Webmail
临时取消课堂通知
图书馆
恶劣天气安排
平等机会政策
网上学习 (Moodle)
职员内联网
资讯科技设施及服务
校友
校友园地
国际学院校友会 Facebook 专页
校友快讯
校友分享
校友活动
传媒
学院消息
新闻稿
学院刊物
学院短片
学院简介
访客
学院简介
学院刊物
恶劣天气安排
一般查询
前往校园
虚拟校园导览
学院简介
欢迎辞
愿景及使命
行政架构
諮詢組職
学术素质保证
课程特色
学院特色
校园及设施
虚拟校园导览
平等机会政策
我们的教职员
联系我们
课程介绍
入学申请
副学士课程
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入学计划
升学率及升学途径
奖学金及资助计划
学生发展中心
学生发展中心
辅导及咨询服务
学生支援
身心健康活动
全人发展
学业及生涯发展
学生组织
领袖及体验式学习
学生成就
奖学金及资助计划
学院活动
消息及媒体
学院消息
新闻稿
学院刊物
学院短片
×
Associate
Degree
Self-funded
Undergraduate
应用科学学部
环境保育学
金融科技
地理及资源管理
健康科学
生命科学
营养与食物管理
人文及语言学部
专业中文
文化研究
音乐学
专业传意及英语研究
视觉艺术
商学部
工商管理
财务管理
市场学
专业会计学
旅游及款待业管理
传理学部
传理学
创意数码媒体设计
创意媒体写作
电影、电视及数码媒体学
新闻学
媒体传播
社会科学学部
应用社会服务
历史及香港研究
实践哲学
心理学
社会及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与健康研究
社會學與數碼社會
新专修
运动及康乐学
应用科学学部
环境及资源管理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人文及语言学部
文化研究及创意产业文学士
(荣誉)学位
音乐学文学士
(荣誉)学位
商学部
会计学商学士
(荣誉)学位
人力资源管理学商学士
(荣誉)学位
市场学商学士
(荣誉)学位
传理学部
新媒体及影视创意写作文学士
(荣誉)学位
综合传播管理学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媒体及社会传播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社会科学学部
心理学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社会政策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运动及康乐领袖学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由持续教育学院提供的学士学位课程
幼儿教育学教育学士
(荣誉)学位
护理学学士
(荣誉)学位
Bachelor of Business (Tourism and Event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Bachelor of Business (Sport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拟报读学生
拟报读学生
学院简介
副学士课程
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入学申请资讯
学部专页
入学计划
升学率及升学途径
奖学金及资助计划
常见问题
恶劣天气安排
/
浸大学生
浸大学生
香港浸会大学主页
MyBU-Study
Webmail
网上学习 (Moodle)
恶劣天气安排
图书馆
英语学习支援
资讯科技设施及服务
学费及其他费用
活动报名
/
教职员
教职员
香港浸会大学主页
持续教育学院主页
MyBU-Study
Webmail
临时取消课堂通知
图书馆
恶劣天气安排
平等机会政策
网上学习 (Moodle)
职员内联网
/
校友
校友
校友园地
国际学院校友会 Facebook 专页
校友快讯
校友分享
校友活动
/
传媒
传媒
学院消息
新闻稿
学院刊物
学院短片
学院简介
/
访客
访客
学院简介
学院刊物
恶劣天气安排
一般查询
前往校园
虚拟校园导览
查询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
分享
·
Close
分享此网页
搜寻
·
簡
English
繁體中文
簡体中文
Search:
学院简介
欢迎辞
愿景及使命
行政架构
諮詢組職
学术素质保证
课程特色
学院特色
校园及设施
虚拟校园导览
平等机会政策
我们的教职员
联系我们
课程介绍
入学申请
副学士课程
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入学计划
升学率及升学途径
奖学金及资助计划
学生发展
关于学生发展中心
辅导及咨询服务
学生支援
全人发展
领袖及体验式学习
学业及生涯发展
国际化
学生成就
奖学金及资助计划
学院活动
消息及媒体
学院消息
新闻稿
学院刊物
学院短片
校園
立即申請
副学士课程
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副学士课程
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副学士课程
自资学士学位课程
应用科学学部
环境保育学
金融科技
地理及资源管理
健康科学
生命科学
营养与食物管理
人文及语言学部
专业中文
文化研究
音乐学
专业传意及英语研究
视觉艺术
商学部
工商管理
财务管理
市场学
专业会计学
旅游及款待业管理
传理学部
传理学
创意数码媒体设计
创意媒体写作
电影、电视及数码媒体学
新闻学
媒体传播
社会科学学部
应用社会服务
历史及香港研究
实践哲学
心理学
社会及公共政策研究
社会与健康研究
社會學與數碼社會
新专修
运动及康乐学
应用科学学部
环境及资源管理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人文及语言学部
文化研究及创意产业文学士
(荣誉)学位
音乐学文学士
(荣誉)学位
商学部
会计学商学士
(荣誉)学位
人力资源管理学商学士
(荣誉)学位
市场学商学士
(荣誉)学位
传理学部
新媒体及影视创意写作文学士
(荣誉)学位
综合传播管理学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媒体及社会传播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社会科学学部
心理学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社会政策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运动及康乐领袖学社会科学学士
(荣誉)学位
由持续教育学院提供的学士学位课程
幼儿教育学教育学士
(荣誉)学位
护理学学士
(荣誉)学位
Bachelor of Business (Tourism and Event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Bachelor of Business (Sport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校友
主頁
>
校友
>
校友分享
>
人文及语言学部
人文及语言学部
专业中文
很庆幸我曾在国际学院修读专业中文,学科老师都像家人一样,非常关注每个学生的未来路向,为我们升学未雨绸缪。学院老师都非常友善,只要你愿意主动踏出第一步,他们一定会帮助你!
谢明杰 ’22
现修读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士 (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课程
2022年香港浸会大学理学文学士(专业中文)毕业
只要你愿意主动踏出第一步,学院老师一定会帮助你!
谢明杰 ’22
现修读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士 (中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课程
CIE专业中文课程全面,校外学习机会良多,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方向。
钟子南 ’18
2020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士(中国语言及文学)毕业
2018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专业中文)毕业
CIE专业中文课程全面,校外学习机会良多,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方向。
钟子南 ’18
2020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士(中国语言及文学)毕业
学院师资优良,老师热心教学,很愿意解答学生在学业上的疑问。学院亦经常举办活动和讲座,让学生对学科或升学有更全面的理解;又透过筹办校园杂志、读书会等机会,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同伴关系。
丘庭杰 ’12
大学讲师
2020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哲学博士毕业
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哲学硕士毕业
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文学士毕业
2012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专业中文) 毕业
校园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同伴关系。
丘庭杰 ’12
大学讲师
更多
副学士课程与我升读的学系和科目有明确的衔接,升学后应付学业更容易,而且学院的跨学部选科设计令我有机会学习专业中文以外的知识,为我现在于讲求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资讯科技创业公司工作打稳基础。
何俊霖 ’11
资讯科技创业公司项目经理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学士毕业
2011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专业中文) 毕业
2009年香港浸会大学副学士基础课程毕业
跨学部选科设计令我有机会学习本科以外的知识。
何俊霖 ’11
资讯科技创业公司项目经理
现在的工作岗位需要代表公司接触客户,凭着对文字的敏锐感觉,我让客户感受到尊重,与他们发展良好的关系,并获得公司的赞赏。这些,都全赖国际学院的两年副学士课程。它不但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学与商用中文的认识,亦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让我于工作上得心应手。
黄嘉敏 ’11
销售助理
2014年香港大学文学士(中文系)毕业
2011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专业中文) 毕业
CIE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让我于工作上得心应手。
黄嘉敏 ’11
销售助理
在CIE里,“专中”润饰了我的语文,“通识及文化”拓展了我的思维及视野。CIE不单是多元的升学台阶,带我们进入知识的宝库;也是奔往理想职业的通行证,领我们踏上圆梦的旅途。
黄永良 ’11
中文科教学助理
现修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学位教师教育文凭课程
2013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士(通识及文化研究)毕业
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专业中文)毕业
CIE是奔往理想职业的通行证,领我们踏上圆梦的旅途。
黄永良 ’11
中文科教学助理
CIE让我在学习生活中增长知识和扩阔眼界。课程涉及多元化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亦让同学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专长及兴趣,对未来升学或就业都很有帮助。此外,学院更积极培养同学的个人品格,从而建立个人修养。
罗珮文 ’08
项目行政助理
2012年香港浸会大学通识及文化研究学士毕业
2010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 (专业中文) 毕业
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副学士基础课程毕业
学院积极培养同学的个人品格。
罗珮文 ’08
项目行政助理
文化研究
CIE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我感受最深。充满教学热诚的讲师会耐心回答学生每个提问,并时常给予具啓发性的建议。参与 This and That 刊物的编辑组,我有机会尝试编辑的工作及瞭解出版过程,这是十分难得宝贵的经验。
伍皓麟 ’20
现修读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士人文学(荣誉)课程
2020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文化研究)毕业
CIE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让我感受最深。
伍皓麟 ’20
现修读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士人文学(荣誉)课程
修读文化研究促使我反思人生的意义。通过回答各种的问题,令我瞭解到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并没有绝对的真理。我亦开始对身边的事情变得更为敏锐。
许宝泠 ’19
现修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学文学士学位课程
2019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文化研究)毕业
修读文化研究促使我反思人生的意义。
许宝泠 ’19
现修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学文学士学位课程
学院作为一个帮助学生进步的平台,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机会让我作多方面发展。学院亦定时举办既实用且多元化的活动和嘉宾讲座,藉此加深了我对自己的了解,为毕业后的去向定下明确目标。
陈柏希 ’15
“Teach4HK良师香港”项目老师 2017-18
2017年香港大学文学士(美国研究)毕业
2015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 (文化研究) 毕业
学院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机会让我作多方面发展。
陈柏希 ’15
“Teach4HK良师香港”项目老师 2017-18
更多
在CIE里学习并不孤单,因有良师与同学同行,每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甚么困难,老师都给我们即时及适切的支援。很感恩能在CIE里学习,实在是一个难忘的经歷。
邹嘉怡 ’15
2017年香港大学文学士(香港研究)毕业
2015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文化研究)毕业
感恩能在CIE里学习,实在是一个难忘的经歷。
邹嘉怡 ’15
2017年香港大学文学士(香港研究)毕业
在CIE的学习生涯中,我除了能学习到各种文化研究的理论外,还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套用到日常生活的例子中,为我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上打下稳健的基础。除此之外,我在CIE亦能接触到其他学科的课题,从中培养更广泛兴趣,开阔视野。
林浩铭 ’15
2017年香港大学文学士(香港研究)毕业
2015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文化研究)毕业
课程为我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上打下稳健的基础。
林浩铭 ’15
2017年香港大学文学士(香港研究)毕业
国际学院让我建立多采多姿的校园生活。为期两年的副学士生活中,我不单充分掌握了文化研究专修的知识,而且还通过不同活动,例如:文化交流团、学生大使计划、年宵大作战2015等等,获取宝贵的经验,令我寻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这些多元化的知识和经验有助我为其后的升学及就业,甚至我的整个人生打好基础。此外,我很感谢老师给予我启发性的建议,指导和支持,令我成为一个更具自信,乐观且具明确目标的年青人。
罗静琳 ’15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文学士毕业
2015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文化研究) 毕业
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令我成为一个更具自信的年青人。
罗静琳 ’15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文学士毕业
最值得庆幸的是在CIE结识了一班良师益友。两年的学习对我来説绝对是一个十分具启发性的经歷,十分感激老师们真诚的分享和宝贵的意见,帮助同学更清楚自己的所想所思,让我能在大学中继续探索,开始学会瞭解自己。
陆晓婷 ’15
2017年岭南大学文化研究文学士毕业
2015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文化研究)毕业
两年的学习具启发性,帮助同学更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
陆晓婷 ’15
2017年岭南大学文化研究文学士毕业
过去在CIE学习让我学到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文化理论。这些理论加深了我对社会状况和时事的认识,并且能套用于日常生活的议题中,令我学懂得用不同角度去看身边的事情。
黄丽璇 ’15
2017年香港浸会大学通识及文化研究学士(荣誉)毕业
2015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文化研究)毕业
课堂所学的文化理论加深了我对社会状况和时事的认识。
黄丽璇 ’15
2017年香港浸会大学通识及文化研究学士(荣誉)毕业
音乐学
国际学院积极鼓励同学主动学习与争取实践机会。在修读音乐的时候,学院提供了多次公开表演的宝贵机会给我,不但加强了我的自信,亦加深我对音乐的兴趣,促使我继续往海外升读音乐硕士课程。
李珈维 ’11
敲击乐老师
2015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音乐学院修读音乐硕士毕业
2013年香港浸会大学音乐学文学士(荣誉)毕业
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音乐学专修)毕业
学院提供了多次公开表演的宝贵机会给同学。
李珈维 ’11
敲击乐老师
每位音乐家都应该有自己要走的路,要清楚知道自己发展的路向,不要盲目追求别人所拥有的,大众希望得到的未必是你所想得到的。
马文麒 ’11
现从事作曲、指挥工作
2014年香港浸会大学音乐文学士(荣誉)毕业
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音乐学)毕业
每位音乐家都应该有自己要走的路,要清楚知道自己发展的路向。
马文麒 ’11
现从事作曲、指挥工作
在学院的讲师勉励下,我能订立目标,刻苦努力,并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获得到最大的裨益。
曾日曦 ’10
小学音乐教师
2014年香港教育学院音乐教育荣誉学士 (当代音乐及演奏教育学) 毕业
2010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 (音乐系) 毕业
在学院的讲师勉励下我能订立目标。
曾日曦 ’10
小学音乐教师
视觉艺术
除了学习专修科外,通识课程让我扩濶不同层面的知识范畴,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作为常识的补充,日常总有运用的机会。例如,日后成了家长,昔日在心理学课堂上所学到知识便对了解自己子女很有帮助。
刘兆聪 ’12
现于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开设绘画工作室
2014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文学士(荣誉)毕业
2012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视觉艺术)毕业
通识课程让我扩濶不同层面的知识范畴,拉近与生活的联繫。
刘兆聪 ’12
现于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开设绘画工作室
我很喜欢修读通识课程,它能清晰地指引我,让我更了解我的兴趣及专长,确立明确目标,更忠于自己所爱。例如,在修读英国文学科时,课程要求看英诗和英文小说,这使我的阅读习惯有了改变。对现在作为创作歌手的我来说,多读外文书籍,能增加我的文字库,激发我的想像力,帮助歌曲的创作。课程也让我对事物有了崭新的看法。
劳嘉怡 ’12
唱作歌手、插画师
2014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文学士(荣誉)毕业
2012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视觉艺术)毕业
我很喜欢修读通识课程,能更了解自己的兴趣。
劳嘉怡 ’12
唱作歌手、插画师
学院为我提供了继续升学的机会,在学问上有所长进。在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他们各有所长,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也充满理想与抱负。
周文庆 ’10
现职于服装设计与艺术创作行业
2012年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士毕业
2010年香港浸会大学文学副学士(视觉艺术)毕业
在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周文庆 ’10
现职于服装设计与艺术创作行业
校友园地
校友分享
应用科学学部
人文及语言学部
商学部
传理学部
社会科学学部
校友活动
校友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