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应用科学学部讲师出席商台节目《国际线》 分享全球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资源议题

2021年01月14日
返回

国际学院应用科学学部「环境保育学」专修学术统筹主任梁士伦博士和「地理及资源管理」专修学术统筹主任胡丽恩博士早前获香港商业电台邀请出席时事资讯节目《国际线》,就全球生物多样性及环境资源议题作分析、探讨和分享展望。

梁士伦博士分享的议题是「生物多样性持续恶化、国际社会有心无力?」他在节目上引述和分析多个世界组织的研究报告。他表示全球多国于2010年根据『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定下了20多个保育目标,但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于2020年9月发表报告指出,这些目标竟然无一达成,当中只有6个为部份达成,其余七成目标均为未达成或难以评估。

维持生物多样性有助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平衡,为我们提供粮食、医药、建材、衣物等各式各样的生物资源,并提供林林总总的服务,包括洁净水源和空气,滋润着人类的身心灵健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指出,人类不断入侵和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捕猎或接触野生动物,正不断增加传染病大流行的风险。事实上近年很多传染病都是经人进食或狩猎野生动物所传播的。因此,多个国际保育团体呼吁全球各国在准备投放大量资源回复疫后经济之同时,必需投入财政资源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并要重点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及严格规管具风险的野生物种贸易。保育野生物种,有可能是避免未来传染病大流行的其一种最佳方法。

胡丽恩博士分享的议题为「从生态足迹看世界资源耗用的问题」,她藉此呼吁市民大众实践可持续生活,减少生态足印。

胡博士指出地球上每个人的生存都有赖自然资源,例如: 能源、水、空气、食物和建筑材料等。但我们现时耗用资源的速度比地球制造得快,导致地球资源入不敷支。

根据联合国2019年全球资源展望报告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原料开采量增长了3倍,其中非金属矿物的使用量增加了5倍,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了45%;而近半数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超过90%的生物多样性损失和水资源短缺现象,都是由材料、燃料和食品的开采和加工造成的。人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将不断侵蚀地球自然资本,令我们遭受各种威胁,包括干旱、淡水资源短缺、土地侵蚀、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气候转变。

胡博士建议政府可推出食物碳排放卷标,标明制造每项食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让消费者作出对环境较少伤害的选择。香港人应反思饮食习惯,应多菜少肉,实践可持续生活,减少生态足印。